水是生命之源。對于地處內陸的陜西而言,水資源顯得彌足珍貴。雨水滋養萬物,澆灌大地,它是地球的甘露,大自然的饋贈。珍惜和利用雨水資源從來都不是一個小問題。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2017年海綿城市建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統籌城市地上地下建設,再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啟動消除城區重點易澇區段三年行動,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備受各界矚目。
如何建設既有“面子”、更有“里子”的海綿城市,成為行業人士熱議的話題。
灃西新城海綿城市建設實景。 (灃西管委會提供)
1 建立標準 迫在眉睫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高速發展,硬化地面敷設越來越普遍,傳統雨洪管理模式已經難以解決目前雨水處理的需求,眾多城市正遭受著洪澇災害的威脅。通過吸取國外雨洪管理先進經驗,優化我國雨水循環結構,全面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對于保障城市安全和進一步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幾十年前,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即開始對城市雨水的處理和再利用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美國的低影響開發,英國的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以及德國的分散式雨水管理系統等,均重視了對雨水的源頭控制和綜合利用,以減少地面徑流,并強調人工排水系統應最大限度模擬自然界的水文環境,從而降低城鎮化對自然水文的影響。
“海綿城市”建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城市建設中已經取得了大量的實踐經驗,成效良好,這與其具有相對完善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標準作為技術支撐,是密不可分的。反觀國內現狀,我國城市排水工程建設雖歷史悠久,但缺乏完善的專業排水規范及標準。改革開放后,城市排水事業迅速發展;經過多年的實踐,已頒布、實施的城鎮給水排水工程建設、運行和維護及管理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協會標準近百個,已基本形成了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相結合的國家城鎮給水排水標準體制,但是相關技術法規體系還未形成,標準體制、形成機制、實施監督和評定管理等還不能完全適應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不能發揮標準規范對行業的引領作用。編制專業的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標準體系,迫在眉睫。
2016年,住建部正式發布了《海綿城市建設國家建筑標準設計體系》,以指導海綿城市建設標準的編制與完善。
2 規范引領 試點先行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海綿城市的建設也是這樣。近年,我國自提出海綿城市理念以來,住建部、水利部等相關部委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技術文件,以指導各地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并先后甄選出全國第一批和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通過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予以資金補助的方式,鼓勵各地盡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應“抓緊修訂完善與海綿城市建設相關的標準規范,突出海綿城市建設的關鍵性內容和技術性要求,要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和要求編制相關工程建設標準圖集和技術導則,指導海綿城市建設”,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我省海綿城市建設始于西咸新區,2015年2月西咸新區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若干意見》,并編制完成《西咸新區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3年實施方案》,于同年4月獲批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去年3月,省政府發布《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確定銅川和寶雞為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省級財政連續3年給予每市每年2000萬元的資金支持,并要求兩市積極協調各相關部門修訂、完善其城市總體規劃等一系列規劃,把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思路、目標融入城市建設中。
3 摸底調研 量體裁衣
為了深入了解各地的海綿城市建設與標準編制情況,省住建廳組織了對多地的實地踏勘與調研,通過與當地主管部門經驗交流,為我省的海綿城市建設及相應技術標準體系制定積累經驗。通過實地調研摸底,以及數據資料分析,可看出我國大多數省市現階段和未來一段時期的主要工作還是城市市政排水系統的建立、改造與完善,以解決雨污分流、城市排澇、防汛等問題。
加快我省海綿城市建設標準體系的編制,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技術標準,將為全省海綿城市的開發運營、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園林綠化與生態建設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依據和保障。
省住建廳通過調研摸底,明確了編制體系的設計思路。一是與《國家體系》在編制目的、技術路線、編制類型及具體標準內容上相互協調;二是與地方標準相協調,對已有地方標準進行妥善的梳理歸納和技術分類,維持我省當前標準體系的結構完整性,保護現有標準的實效性和科學性;三是建立與時俱進的開放性的標準體系,為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引入預留足夠空間,以便及時完善和補充編制相應的工藝技術專項標準及圖集;四是強調各類標準的制定方向、類型和要求必須具有可操作性,并為確保標準能夠指導建設的全過程,體系構建要結構層次明晰,技術內容全面,具備系統性。
4 搭建結構 層次分明
有了成熟明確的設計思路,還需要搭建一個層次分明的技術框架。具體來講,陜西省海綿城市建設標準設計體系包括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3大部分。
國家標準基本依據《國家體系》進行構建,其技術內容是通過對現有技術及標準圖集進行梳理,納入與海綿城市建設有支撐作用的技術要求及文件而構成的,并依據編制狀態劃分為計劃新編、計劃修編、在新編、在修編、待新編和已出版6種類型。
地方標準充分考量了我省海綿城市建設的基本特點和建設進程,其第一層框架按照規劃設計、工程建設、運營管理、評價考核4大步驟進行分類設計。其中規劃設計部分以《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導則》為核心,對陜西省海綿城市建設進行頂層設計。
企業標準不僅對國標、地標進行補充與完善,還可對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管理與工作進行規定。企業標準的制定應以行業發展的前沿單位為主體,與科研院校合作編制,以保障標準的科學性、規范性及其指導意義。
今年1月,工程建設標準《陜西省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導則》編制完成并發布,3月起正式實施。
5 既要“面子” 更要“里子”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海綿城市的發展方向,讓海綿城市建設不僅僅限于試點城市,還是所有城市都應該重視這項“里子工程”。“面子”是一個城市的面貌,而“里子”則是城市的氣質。“面子”決定著人們看到了什么,而“里子”則體現著人們感受到了什么。城市建設,既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只有兼顧“里子”,才能撐起“面子”。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改善人居環境、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減少城市熱島效應、減少城市洪澇災害、土地集約利用的增值效益等方面,都將發揮巨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我們的當務之急是既要優化水資源戰略配置,又要高度重視雨水資源的節約利用和保護,最大限度提高雨水多存儲能力,只有這樣做,才能在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今天,順應城市生態的改變。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2013-2020,www.themdamnhamiltons.com,郵箱:shxhsgs@163.com 版權所有 © 陜ICP備13007536號 技術支持:獨酌網絡
日韩欧美成人免费观看